对话孟昭莉:推动太极拳在康复领域广泛应用丨顶端访谈

2025-10-11

顶端新闻记者 黄亚芳 赵珮岐 文 李思翰 图

9月18日,2025太极拳科学大会在河南理工大学召开,汇聚了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曼努埃拉贝尔特兰大学等海外知名院校,以及上海体育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

不对称或不, 来源, 加强文明交

大会主题是“共享太极 共享健康”,旨在推动太极拳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在此期间,顶端新闻专访了大连理工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孟昭莉,深入探讨现代科技与传统太极拳融合发展的前景与挑战,运动生物力学如何为太极拳赋能,以及太极拳科学化研究的未来路径。

不佳, 上肢运动幅, 改善平衡功

国内顶端专家跨学科交流

推动太极拳全球化发展

顶端新闻:你认为2025太极拳科学大会的成功举办对太极拳发展有什么意义?

孟昭莉:这类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为太极拳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正如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分享了包括生物力学、健康促进、数字技术等多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这种跨学科交流有助于打破传统经验传承的局限,通过科学数据和实证研究来解读太极拳的健身机理和疗效,使其更易于被现代社会的不同群体所理解和接受。

大会不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还探讨了如何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这对太极拳的全球推广具有深远影响。这种国际合作将继续深化,推动太极拳的全球化、科学化发展。

通过临床研究

找到太极拳对慢病干预的精准“量效关系”

顶端新闻:你在演讲中提到运动生物力学可以为太极拳赋能,能否具体介绍这些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孟昭莉:关于现代科技赋能太极拳研究方面,我校郭东明院士倡导的多学科交叉赋能太极拳研究,指导我校力学、机械、控制、体育等学科交叉融合成立太极拳与生命健康研究中心。运动生物力学技术,借助高精度动作捕捉系统和测力台,运用动力学仿真软件可以精准量化太极拳练习过程中的各项生物力学参数。不仅能记录人体外在的运动轨迹,更能通过逆向动力学计算揭示身体内部的各个关节力的变化。

具体来说,我们通过粘贴在身体关键部位的反光标记点,由8-12台高速红外摄像头捕捉运动轨迹,同时结合测力台记录地面反作用力。这些数据输入仿真软件后,可以计算出我们无法直接测量的体内力学参数。

这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优化和大众健身的科学指导都有重要意义,比如运动员可以发现动作中细微的不对称或不合理之处并进行精准矫正;普通练习者则可以清楚了解自己为何练习效果不佳,或为何出现关节不适,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改进方案。

顶端新闻:太极拳在慢病干预和健康促进中备受推崇,但目前的应用似乎仍比较笼统。如何推动其运动处方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顶端新闻, 在医疗康复

孟昭莉:这确实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和机遇。目前大多数的建议通常是“普惠式”的,比如医生通常会建议慢病患者“一周练三次,每次30分钟”。

未来的关键研究方向在于找到针对不同特定人群的精准“量效关系”。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患者的降压、降糖、改善平衡功能等,需要多长的干预周期、多高的练习频率、多大的动作强度以及何种特定的动作编排。

以帕金森病为例,这类患者主要面临肌张力障碍问题,导致行走和站立姿态异常。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某些特定的太极拳动作能够有效缓解肌张力异常。但不同的患者需要不同的动作组合和训练强度,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处方体系。

再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需要对上肢运动幅度和强度有特殊限制,而下肢训练则更为安全有效。这都需要我们通过严谨的“医工结合”研究来提供证据支持。

则可以清楚, 并配备相应

医工结合,技术突破

推动太极拳的科学化普及

顶端新闻:您提到现有的动作捕捉系统价格昂贵且难以普及,在未来技术推广方面有哪些设想?

孟昭莉:确实,目前实验室级的动作捕捉系统虽然精准,但造价昂贵,整套系统通常需要100万元左右,且操作复杂,难以普及到普通健身场所和家庭。

未来,我们希望能探索开发更轻便、亲民的可穿戴传感器。这些设备基于惯性测量单元技术,可以佩戴在身体主要关节部位,实时监测练习者的动作角度、力度、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并通过手机APP提供即时反馈。

例如,我最近在关注针对老年人跌倒预防的太极拳干预。通过结合生物力学分析和临床效果评估,我们希望开发出一套专门用于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太极拳训练体系,并配备相应的智能监测设备,这对于太极拳的科学化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将是未来太极拳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次大会上,许多国内外团队都展示了类似的研究思路,说明这已经成为领域内的共识。

顶端新闻:基于本次大会的交流和新技术的应用,您对太极拳未来的发展有何展望?

孟昭莉: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加标准化评估体系的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太极拳动作质量的客观评价标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主观经验的评价方式。

根据不同人群的年龄、健康状况、运动能力等因素,生成个性化的太极拳训练方案,真正实现“量体裁衣”。低成本、高精度的可穿戴设备将进入普通家庭,使每个人都能获得专业级的太极拳指导,逐步形成智能辅助设备的普及。

通过严格的临床研究,积累更多关于太极拳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推动太极拳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广泛应用。

来源:顶端访谈

服务热线

0411-9128897

© Copyright 2024 开云(中国)官方网站_KAIYUN SPORTS All Rights by 开云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平乐瑶族乡
电话:0411-9128897